上周二的正午,经过一上午的密集课程洗礼,我背着沉重的书包,踏上了回家的路。那条老街,狭窄、破旧,还带着些许岁月的斑驳,仿佛是城市遗忘的角落。我小心翼翼地穿行其间,突然,一辆卡车闯入视野——它正停在不远处,忙碌地为附近商场送货。
正当我准备绕过它时,意外发生了。卡车突然开始倒车,毫无预警地向我直冲而来。那一刻,时间仿佛凝固,我还没来得及反应,就被撞倒在地。幸好卡车的速度慢得可怜,否则,这可能就是我人生的“终点之旅”了。
从2017年起,我独自在北国春城生活,经历了无数次“惊险一刻”,但这一次,死亡的阴影前所未有地贴近。一周过去了,每次回想起那一幕,我仍会不自觉地打个寒战。这大概也是我一周没更新 blog 的原因——毕竟,谁会在经历生死一线后,还能心平气和地码字呢?
“年轻和新事物永远属于你们,因为我已经老了。”这句话,我最近总爱在那些刚上大学的学弟学妹面前半开玩笑地说。毕竟,我今年26岁了。可转念一想,26岁,真的能算老吗?“老”,难道只是年龄的事吗?
科学研究告诉我们,大脑的衰老并非只与岁月有关。当我们停止接受新事物,当思维变得僵化,大脑的活力就会加速流失。换句话说,真正的“老”,或许是从我们对世界失去好奇心的那一刻开始的。
初中时,我对手机系统的痴迷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。那时候,我的手机是Nubia Z7mini,我几乎愿意为了研究各种ROM的特性而牺牲日常使用。从MIUI到CyanogenMod,我为了掌握刷机技巧,甚至荒废了学业。父母无奈之下,只能没收我的手机。
然而,时间流转,如今的我却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激情。这几年,我用过各种品牌的手机,从iPhone 12到小米14,再到如今的vivo X100s,我却再也没有了折腾的冲动。如今,小米不断收紧Bootloader(BL)锁的解锁权限,仅仅是将系统换成国际版,都让我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,甚至有网友戏称小米解BL锁为“小米考公”。但让我反思的是,真正收紧的,难道仅仅是解锁权限吗?
我发现自己不仅失去了对技术的热情,拖延症也越来越严重。某篇文章曾提到,人衰老的表现之一是对新事物失去好奇心,逐渐学会忍耐和将就。这让我深感认同。
最近,我强迫自己去研究一些新技术,比如NAS、充电头的瓦数和协议,以及路由器的各种性能参数。但回头一看,这些似乎都是中年人的“玩具”。我不禁陷入沉思:难道我这年轻的躯壳里,真的已经装着一个“老”了的灵魂吗?
“你钢琴现在几级了?你每天练琴多久?”作为一名半专业音乐学习者,这两个问题是我从小到大被问得最多的。今天,我们暂且把“钢琴几级”这个问题放一放,重点聊聊练琴的时间问题——每天练琴多久才是合适的?练琴是否一定要每天进行?
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,很多人坚信一个观点:只有每天花十几个小时练琴,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就。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、家长甚至部分教师,让他们过度关注练琴的“时长”,而忽略了练琴的“效率”。